close

  紅網株洲站10月28日訊(株洲日報記者 趙雲超 江珍珍 通訊員 王昆)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:要“以服務群眾、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,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”。
  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怎麼建?基層黨組織怎樣踐行群眾路線?這是一個時代課題,也是一個系統工程。
  “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,必須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目標,在改善民生的生動實踐中,促進黨員幹部作風的轉變。”今年6月21日上午,在全市在職黨員進社區啟動儀式上,市委書記賀安傑的講話擲地有聲,給出了株洲的答案——
  全體在職黨員要亮明身份,進社區報到,認領服務項目,用幹部的“辛苦指數”,換取百姓的“幸福指數”。
  助殘扶老、結對幫扶、衛生清潔、治安巡防、醫療救助……短短4個月,全市共有50398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,認領服務崗位近12萬個,成立志願服務總隊(分隊、組)1300多支,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項目100多個,開展集中志願服務1500多次,為群眾辦實事、好事8000多件次,近50萬名群眾在活動中受益……
  東風吹來滿眼春。全市5萬餘名黨員創造的“春天行動”,是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、密切聯繫群眾“八項規定”交出的滿意答卷。一、機關人“下樓”,人怎麼管?
  社區是社會最基本的“細胞”。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,社區是“主陣地”。從延伸社區黨建“觸角”,全省首創“黨旗飄樓棟,服務百姓家”活動,到引導在職黨員亮身份、作表率、比奉獻的“在職黨員進社區”工作,株洲正是以社區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,以更高標準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,轉變黨員幹部工作作風,凝聚經濟社會發展正能量。一把手帶頭,顯決心立信念
  在職黨員進社區,株洲作為“試驗田”,在全省先行先試——不管職位高低,無論單位出處,只要你是在職黨員,8小時以外就要請你“下樓”,變成“社區人”。
  按照市委統一規定,在職黨員要“工作在單位,服務在社區,奉獻雙崗位”,結合自身職業特點和個人特長,每年認領2個社區服務項目,參加2次以上志願活動,承諾為群眾辦好2件實事,推進社區綠色生態、鄰裡和睦、科普知識、居規民約、社保服務、安全管理“六進樓棟”成為必須完成的規定動作。
  火車跑得快,全靠車頭帶。活動能否順利進行、取得實效,關鍵要看領導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如何發揮。工作開展以後,我市專門制定了市級領導進社區方案,41名市領導紛紛帶頭以普通黨員身份向社區黨支部報到,認領服務項目。
  市委書記賀安傑到雲龍示範區雲田社區報到,現場認領法律講課和法律援助兩個服務崗位;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毛騰飛到天元區小湖塘社區報到,現場參加社區居民“實現小小心愿”活動,給小學生送去《百科全書》。
  在市級領導的示範下,一時間,“深入基層、服務群眾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我市迅速掀起在職黨員進社區的志願服務熱潮。網格內“種田”,社區單位“雙管”
  “進入社區後,人誰來管?”“怎樣服務才最有效?”除了要把機關人“請下樓”,決策者們要解決的還有如何讓在職黨員進社區的服務由運動式、隨意性向專業化、制度化、組織化轉變。
  首先是搭台。各社區根據在職黨員的特長、自身特點和服務志願,共組建1300多支黨員志願服務總隊(分隊、組)。天元區嵩山街道大湖塘社區的閔芳莉能說會道好文墨,就和社區其他在職黨員組成“老師團”,專為社區孩子講“青少年自護安全知識”和“道路交通安全”兩門課外法制輔導課;荷塘區西子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在職黨員們,乾起了定期上門義診,提供便民醫療服務的“老本行”;市燈飾管理處在職黨員們組成“照明檢修隊”,為石峰區袁家灣社區居民提供照明設施檢修和日常維護服務。由大坪社區“送崗就業隊”牽線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陳慶雲很是感慨: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,社區的黨員志願服務隊提供這種崗位式服務,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意義非凡。”
  其次是建制。市委下發專門文件,明確單位黨組織、社區黨組織、在職黨員三個層面的職責,探索建立了在職黨員8小時內由單位管理、8小時外受社區黨組織管理的雙重管理模式。 此外,根據城市五區及各縣市組織部門制定的“網格化”管理辦法,以街道、社區、樓棟三級黨建網格為平臺,將每個小區樓棟設定為一個網格,把每位請“下樓”的在職黨員都納入網格,形成“社區聯繫人——網格長(黨小組長)——樓棟長——居民”的四級管理模式。
  這樣,進入網格的在職黨員們就好比有了一塊自己的“責任田”,網格長負責及時搜集掌握網格內民情信息,確定幫扶對象,在職黨員們負責“種好田”,點對點地“承包”老百姓的服務。二、解決群眾需求,如何號準“脈”?
  在職黨員進社區,是為了改善民生,給居民群眾帶去實惠和幫助。
  幫扶就要幫在點子上。在基層與老百姓“同鍋吃飯”幾十年的老黨員劉建成說,為老百姓送服務就好比商家賣產品:只有按照客戶需求提供產品,生意才會紅火。同樣的道理,只有先把準老百姓的“需求脈”,這樣的黨員服務才會有“市場”。
  百姓“點菜”,黨員“下廚”
  10月19日,周六,吃罷早飯,荷塘區西子社區在職黨員劉曉雷就急著往他的“曉雷物業服務”志願工作室趕。他很自豪:“我的工作室雖小,人氣卻很旺。”
  志願工作室像一個百姓“會客廳”,3年前剛成立時的初衷是幫助解決小區居民的物業糾紛問題,不過時間一長,大家無論有什麼難事都會上工作室。劉曉雷每天都忙不贏。全市啟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後,社區里其他在職黨員都加入進來給他當“助手”。
  “黨員們輪流坐班,居民們有什麼煩心事,可以先‘選將’再‘點菜’!”社區書記唐理玉說,社區對曉雷的“助手”們都進行了詳細登記,建立了黨員信息台賬,群眾到工作室“求幫助”時,還可以“點將”。
  為了“下好廚”,做好這單服務老百姓的“生意”,在全市不同社區,在職黨員們都各出“奇招”:大湖塘社區專門闢出一塊在職黨員進社區公開承諾牆。牆上不僅亮出每個黨員的特長,還公開曬出每位黨員服務社區的承諾書,接受居民的監督;在株洲縣,每個黨員志願者支部都要定期向社區、居民們收集“訂單”,再由志願服務隊每周排班輪流當“買家”,確保7日不斷崗;銅塘灣街道的老舊小區多、下崗職工多、歷史遺留問題多,在職黨員就組成民情協調隊,逐門逐戶聽民聲、納民意……
  小事不過夜、大事不隔天。老百姓缺什麼、盼什麼,黨員就提供什麼幫助。“雪中送炭”提供的服務才能“實”起來。
  兩腿沾泥,一對一“結親”
  “為老百姓服務沒有巧法,就是要接地氣,撩起褲管,腿上沾泥。”給社區居民當了幾個月“保姆”的在職黨員劉晉安,對黨員如何服務好群眾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
  7月初,他所在的石峰區時代國際小區下水道堵了,污水橫流。劉晉安和井龍街道其他30名在職黨員一起“分頭行動”:一組隊員帶上工具,頂著惡臭,把下水道疏通了;另一組隊員扛來水泥,把小區路面修整了一遍。劉晉安笑著說,自此之後,他和小區居民之間的關係才真正熱絡起來。
  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開展以來,黨員們習慣了跟老百姓“套近乎”。天元區嵩山街道白鶴社區牽線,市政府40名在職黨員與花園一村小區的特困家庭,結成了幫扶對子;田心社區5名“準大學生”和10個困難兒童上不起學,在職黨員一起捐資,不僅讓孩子們圓了讀書夢,還“一對一”當起了他們的“生活保姆”;餘家沖社區,在職黨員們摸排走訪後,給17戶特困低保戶建起了“愛心檔案”,除了日常一對一地進行物質幫扶外,還制定“登門計劃”,給困難戶們以精神上的關愛。  (原標題:株洲50000餘名在職黨員的“春天行動” 認崗12萬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f61rfwag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